全国咨询热线:
金秋时分,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创响江苏”创业创新大赛决赛落下帷幕,来自通州区的华存电子凭借自主研发的高端存储主控芯片项目,从1469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选拔赛。
“芯”花怒放,折射通州创新力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给通州带来了百年难遇的历史机遇。”通州区委书记陈永红说,通州顺势发力,抢抓上海、苏南等地创新资源溢出,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全力打造高品质人才荟萃、创新资源集聚、创业激情涌动的“创新智谷”。
200亿!不久前,通州跨过长江,在苏州举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会,度亘光电等19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200亿元,大多集中在通州重点打造的三大主导产业。
随着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建设,通州日益成为各路资本抢滩的“热土”。“机遇面前要保持清醒冷静,贪大求全不可持续,通州必须走创新驱动、特色发展之路。”陈永红介绍,考虑产业基础、发展前途等因素,通州依托南通高新区、石港科技产业园、南通空港产业园等平台,明确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三大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打造产业地标。
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通州组建三大产业“链长制”工作专班,深耕细作产业板块,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引,并设立“硬杠杠”——确保新签约注册优质产业项目和科创型项目中,三大产业项目占比不低于80%。
“新项目布点时,我们得知,很多客户都落户在通州,就跟过来了。”江苏生益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总部在广东,董事长林妙玲说,“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我们计划在未来3年建设7条智能生产线万平方米高频通信基板及50万米高频多层板用商品粘结片的专业生产基地,年销售额预计突破6亿元。”
产业门类“减”,发展质态“加”。上半年,通州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0个、重点项目19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重点项目11个,是南通唯一保持工业用电量正增长的板块,税收增速全市第一。
3月,获省科技奖一等奖;5月,完成日立化成电容器业务收购,开创我国电子元件企业完整并购世界500强公司所属子公司核心资产的先河,获得医疗箔等独有技术专利99个……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止江海集团创新突破的脚步。
在通州,大批企业正与江海集团一样,在创新赛道上加速驰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区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2家,约为5年前的2.36倍,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南通前列。
“多点突破的背后,是整套创新体系在发力。”通州区科技局局长姚忠介绍,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通州致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了南通国家高新区、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平台,涵盖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配套产业园的企业成长全周期;聚焦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建成高端纺织、现代建筑、海洋工程装备三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研究所、中航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促进中心等多个创新载体;满足创新型企业金融需求,建设以金融街、金融港、创投中心为主体的金融集聚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苏科贷”优秀合作地区。
优质生态让创新“苗子”破土而出,通州精准发力,助力企业打通成长堵点。昊石新材料南通有限公司从事碳化硅石墨涂层、碳复合材料产品、碳化钽等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几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拦路虎”。南通高新区主动牵线搭桥,促成昊石新材料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产学合作,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绍明团队,企业技术能力迅速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发展路径豁然开朗。
企业尝到创新甜头,“我要创新”蔚然成风。截至目前,通州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4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6家。今年前三季度,该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27亿元,同比增长4.2%。
日前,通州区2020年度“510英才计划”评审工作真正开始启动,将重点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510英才计划”对创新类、创业类项目的资助最高分别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8年来,先后资助人才项目264个,资助总额达2.3亿元。
“510英才计划”只是通州送给创新创业人才的“礼包”之一。集聚创新发展“第一资源”,通州大力实施靶向引才工程,出台比肩深圳的“21条”人才新政,新落户人才项目可享受省、市、区三级人才政策叠加,并创新“人才+金融”模式,构建“直接资助+股权投资+贷款担保+提前放贷+财政贴息”资金扶持链条,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担保和金融支持。
为创业者搭建梦想舞台,通州更在全省率先出台“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先行先试”政策,帮助“零起点”人才项目获得市场首单。2015年,江苏亮的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春风带着“眼视光健康管理项目”到通州创业,借力“先行先试”政策,项目最先在该区中小学校试点,为学生采集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数据。目前,亮的光学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3项。9月,公司与省教育厅签订合作协议,将负责牵头建立省近视防控大数据中心。
以产业聚人才,用人才兴产业。通州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42名,其中顶尖人才70名,入选省“双创计划”109名,市“江海英才计划”155名,已有71家人才初创公司实现产业化,年销售超亿元企业3家,超千万元企业13家。
通州区代区长王少勇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无缝对接、协同发力,通州力争到2025年,“创新智谷”建设取得很明显的成效,科学技术创新核心指标达到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千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500亿元。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