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博电竞官网网址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全国咨询热线:

13703068480

媒体动态
推荐产品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让人眼前一亮

发布日期:2024-03-24 21:41:31   来源:媒体动态浏览次数:1

  之前娃哈哈没什么话题性,我对于这家日用消费品巨头企业了解甚少,昨天惊悉老先生仙逝,也就补了补课。

  看了下娃哈哈一些在网上的企业资料,由于也没太多对外公关的信息,留下的一些资料并没有经过化妆修饰,还算比较干货;向去过杭州娃哈哈参观的朋友了解一下他们的车间,产品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历史背景。总体感觉,是一家重视内部宣传和员工归属感的传统实体企业。

  现在这个环境下,我了解到,有的企业外表看着光鲜,实际上要死不活就剩一口气;有的战略没规划,业务没起色,销售没拳头产品;有的有供应链工厂生产,但是摸不准市场脉络,缺乏相应的渠道网络资源;有的产品求新求变,甚至对消费的人也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更谈不上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了。

  总之成功的公司就跟幸福的家庭一样,成功的总是相似,不幸却各有各的问题……好不容易看到一家还算正常的大公司:一不靠稀奇古怪或高大上却看不懂的商业模式;二不靠银行贷款或者融资上市;三创始人老板不找小老婆也没私生子。竟莫名有点感动,真的没矫情啊!

  当然,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因为之前福布斯排行榜和媒体一直炒作宗馥莉500亿身价之类的,搞得我一直以为娃哈哈是家族企业,形成了强烈的反转。

  看到这个股权结构,我一直也不确定如何形容这种「三足鼎立」的公司结构,问了下万能朋友圈:「娃哈哈究竟是国企还是民企,还是公私合营企业?」

  得到了3个比较满意的朋友指导回答:一是比较专业术语,是集团层面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国资控股下的民企,这个耐人寻味;三是有杭州区属国资背景的民营500强。

  这个股权结构非常巧妙,从宗庆后家族所赢得财富来看,显然是多赢局面,对于国家,老板,员工管理层也是好安排。可以说,娃哈哈真正成为中国饮料巨头的组织动力之源,何以见得呢?

  首先是「三权分立」的稳定性,形成了国有资本、企业家资本、职工持股会,相互制衡又相互促进。

  在二十一世纪初国企改革,除了国企央企股份制改革外,还包括地方政府办的企业,一些集体单位办的企业也股份化。但是,有一种导向私有化倾向,很多人浑水摸鱼,化公为私,摇身一变成为了老板的私人财产和原始积累,很多影视剧都有如实反映这种现象的。我们称之对社会主义公家财产和生产资料的大规模抢劫也不过分!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主要是依托于毛时代的工业红利和革命红利,而不是公知媒体和专家普遍所宣传的国际贸易和外资技术涌入,因为搞国际贸易和开放的国家有200多个,为什么另外的地方没这么明显的效果,就算用做实验视角去分析也一目了然,对比一下更加开放的东欧会更有说明力,我想百年之后的历史也自有公正评价。

  按照宗庆后的说法是,「2000年之前娃哈哈是国有的」。虽然杭州市上城区文教局没投多少钱,但国家单位对娃哈哈的孵化层面的扶持也是比较实际的。

  比如,娃哈哈一开始是以校办企业身份在AD钙奶是在校园内市场销售,这相当于是一个封闭性事实上的垄断用户资源,这对公司弱小时候生存至关重要。比如宗庆后说服杭州计委调动厂家开设一家生产学生喝的花粉口服液罐装厂。

  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组织派遣宗庆后参加厂长培训和党校培训,成为娃哈哈营销厂厂长,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国企性质依然有铁饭碗的概念,员工忠诚度会比较高,也比较好招人。没有人,一切都是免谈的。

  比如,上城区教育局为宗庆后分了三室一厅的房子,虽然后来宗庆后转让给了胡余庆堂的制剂师傅张宏辉,不过张工的手艺技术也来自于当时的公家。

  按他那个时代私有化的套路和风气,还有人专门指导厂长和管理层如何把国有厂子搞亏损,如何让工人下岗,再联合外面港商台商或外资来收购,再或者就是做房地产转型之类,一不小心就一个大亏损,总之娃哈哈收入整体一直是比较稳健,成为了上城区投资回报最大的企业项目。

  这个是用事实说话,能够不同流合污,克制自己得私心,宗老这份职业操守还是值得点赞!

  其次,娃哈哈组织架构尊重企业家首创精神。咱们不可以用圣人要求老板不拿钱,这样能人也做不到,在组织经营和管理之中给予有能力的创始人利益保证,既可以充分的发挥创业精神,把企业当作自己事业,又给个人家族带来的财富激励。

  在企业家族传承方面,宗庆后占股29.4%,整体第二股东,但是第一个人股东,并且由于职工持股很多管理层属于宗的部下,因此娃哈哈依然是宗庆后可以指定接班人给自己唯一女儿宗馥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国企一把手可以由上级任免调配的。而宗庆后本身更愿意把娃哈哈定位于民企的原因也在于此。

  任何组织都需要一个主心骨,尤其是面向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司,企业家的确是决定组织维系和发展的重要的条件。国内经济学家一度把“企业家”作为了资本增值至高无上的位置,却忽视了生产资料本身的构建和职工劳动力的价值,主要是为了呼应上文提到洗白化公为私原始积累原罪的背景。

  之所以,「创始人是一个企业天花板」成为主流,是因为目前90%企业已经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这些没有体制倾斜自愿的纯市场组织创始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白手起家,其中的1%有的赶上了数字化网络技术的红利,还有东南沿海一代人口净流入地带享受了房地产和地租红利,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殊的中产阶层,几乎国内的主流信息、知识都是编织这样的中产梦的。

  只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一战以来自由市场经济就已经被垄断资本主义所替代,企业家的个人作用早就被各种超级的组织作用所降低。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在1947年曾说过,「任何一个伟人在企业内都不要想去与一群恰当地组织在一起进行相对有效合作的常人竞争。虽然在过去人是第一位的,但在将来第一位的一定是系统。」

  第三是职业持股会是掌握原始股的工会,大佬吃肉还是给跟着一起创业打市场的工人们和管理层喝汤的机会了,这个确实太了不起,目前我只看到了华为和娃哈哈这两家公司从制度设计上给予了职工股份保障。

  很多企业习惯对外宣传给社会解决了多少就业岗位,好像职工能够领薪水是他们的恩赐和施舍一样,这样话术是一种主奴模式PUA;现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但是年轻人35岁后被工厂和公司优化,以及专家鼓励延长退休声音的奇葩乱象,背后的原因都是打工者处于绝对弱势基础上。

  有的企业从来都是把给员工利益激励当作画饼手段,口惠而实不至;一些企业设置了工会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本身也没有实权,缺乏相应的话语权根本原因是没有相应的原始股,形同虚设。当然有的国企大多数也没有工人的股份配置,很多工资还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当然也与效率相关;不过整体养老还有福利上还是比私企有保证,也带来了年轻人考编热。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来看,企业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剩余价值;全民所有制企业无论是工厂或公社都是员工全员持股利益机制和组织保证福利的。这样的模式受资本裹挟在很多年都是一直被各种批评和抛弃的。

  娃哈哈还是保留了当时的“遗风”的,虽然不可能惠及每一个员工,但是已经算是一股清流。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很难形成爱戴,我相信娃哈哈对于宗老的感激和爱戴是发自内心的。

  由于管理层和职工本身的利益也和宗庆后家族进行了深度捆绑,这丝毫没影响宗家的管理权限,甚至可与国资因更换领导而出现授权或者控制力度不同,职业持股会还能够形成有效的支持和制衡。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应该算是一个发明,以及中国这么多年经济发展的一个成果特色,这种利益设计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可充分的发挥出了国资孵化和政策支持、企业家管理专长和财富激励,职工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这本身是宗庆后留下的最大的遗产,以及对于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的独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从哲学角度来看,一个英雄人物无论事业是多么成功或者失败,到头来都是一笔勾销的,都是“空”,要说有啥不一样的区别,还是看有没有给国家社会人民留下什么。宗老的人生境界还是很高的,看得开,想的透,放得下,类似于娃哈哈的三方持股的共赢模式,我觉得,可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最有希望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目前转型之中中国社会最优解,希望引起更多人重视和研究。

  靠谱的阿星(李星),广告学本科,外国哲学硕士,科技媒体知名撰稿人,电子工业出版社《媒体化战略》一书 作者 , 公众号「靠谱的阿星」专注于互联网行业解读和数字营销模式观察,多年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工作,荣获2017年、2021年钛媒体年度作者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奖,2018、 2019年、2021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年度作家”,搜狐2018产业风云年度自媒体,CMO训练营导师兼专业合伙人,欢迎交流合作,私人微信号 :kaopudeaxi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